管理员登录
当前位置:首页  美文心赏

塑料舍友情?不存在的

出处:本站原创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4-07 07:35:11    您是第348位浏览者

眨眼之间,学期已经到了期中了,宿舍里的你和你舍友是基/姬情满满?还是一个人孤独地沉迷于农药?抑或是流连于影视上的男神女神而无法自拔?所谓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,那么大学呢,就应该靠舍友。可是啊,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,却常常上演一出出“宫心计”。但是文化、习惯的冲击,使得原本应该和睦的舍友关系出现很多很多的裂缝。

看看一些扎心的留言:舍友只是舍友,不是朋友。 宿舍四个人,五个群! 该配合你表演的我视而不见,戴着面具生活真的好辛苦。 点头之交。

首先是换位思考的缺乏。

生活习惯的差异,总有一些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存在。比如北方人受不了的南方螺狮粉,南方人受不了的北方几天不洗澡等等等等。好比A认为光不影响人睡觉,B认为键盘的噪音对睡眠的影响不大。其实,两个人都没有错。双方的感受根本不同,同样的感受对不同人的重要性不同。而这种情况,更多的表现在语言之上,有的人对于某个词某句话特别敏感,这个又是非常难以察觉的。你之蜜糖他之砒霜。某些人的敏感点或许是他人难以理解的地方,即使换位思考后,依旧存在:我是对的,还是ta不理解我,诸如此类的想法。

其次是人本身具有的动物性。

莫里斯在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:我们每个人充斥着动物性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,我们需要一个“群体”来获得一定的归属感,并为此战斗。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就是班级荣誉感和宿舍荣誉感。相较而言,有些宿舍的关系十分铁,更加一致对外。

最后很重要的一点,嫉妒和不平衡的感觉。

人总是会嫉妒周围的人,而且是一种带着屏蔽功能的嫉妒,尤其会体现在舍友关系上。一个人会嫉妒舍友比自己优秀的地方,与此同时忽略他不如自己的地方。嫉妒产生的时候也就有了不平衡,因此怎么看ta都不顺眼。逐渐地在心里产生了嫌隙,舍友情也就因此“质壁分离。

一、 多交流多沟通

有一种理论“名片效应”。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实验:首先让被试者看许多陌生人的相片,有的相片让被试者看了不少于25次,而有些相片却只让被试者看一两次。而后,心理学家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谁,结果,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相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。所以在人际关系中,如果你有意识、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,就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了对方。同样,在宿舍中,成员之间要争取多沟通交流,如果因为成员之间有些误解而不去交流沟通,那误会只会越来越深。相反,如果成员之间都能主动互相沟通,一起讨论和活动,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,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,就会快速拉近彼此距离,获得更多的好感。

二、亲舍友明算账

让别人顺手带饭买饮料,一定要记得还钱,哪怕是几块钱。这个更是一种素质的问题。或许一两次不算占小便宜,但是次数多了很有可能引起舍友的反感。长此以往,如何能愉快的玩耍呢?这也就是所说的“跷跷板互惠原则”。宿舍中成员之间的互动,就如坐跷跷板一样,任何交往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。你在帮助别人时,表面上好像自己吃亏了,但在你给予别人帮助的过程中,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精神或物质的回报,从而达到互惠互利。什么都不想吃亏,不愿让步的人,就算他获得了不少好处,也不会快乐。这就好像自私的人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,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,但他在宿舍人际互动中却失去应有的乐趣,这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。所以只有互帮互助、互利互惠才能同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。